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貓的解便HIGH


為什麼很多貓咪在大便過後會爆衝(zoomies)?

這個謎之行為,被很多人視為貓咪害羞,或擔心大便的臭味被其他掠食動物發現。事實上,解便High跟迷走神經受到刺激有關。

根據普林斯頓醫學中心的胃腸科專家Anish A. Sheth指出,排便過程會刺激迷走神經,導致結腸和直腸內的肌肉放鬆,從而引起迷走神經興奮。另外,2020年有研究提到,這種興奮可導致心率和血壓下降,人類則可能因這些反應而感到短暫的放鬆。

雖然這些小知識很廢,我也仍喜歡躲在廁所寫文章或解手遊的每日任務。但身為貓奴的你要注意,若貓咪在排泄過程有異常嚎叫或疼痛的跡象,應儘速帶貓就診,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meilton_the_cat@meilton_the_cat

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貓的馴化



研究指出,多數動物的體型在被馴化後往往會縮小,例如狗就比牠們的近親灰狼平均小25% 左右,但我們的貓皇卻反其道而行。

一篇出自於《丹麥考古學雜誌(Danish Journal of Archaeology)》的新研究就發現,自維京時代以來,貓的體型平均增加了約 16%。此外,1987年於德國針對貓骨骼的搜集與比對研究中,也發現中世紀時期的貓,其體型小於現代家貓。

除了體型的改變,2022年於《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也發現,現代家貓的顱骨體積比歐洲與非洲野貓更小。

正並非意味著我們的貓皇比遠古時期更笨,而是這個改變可能涉及神經脊細胞(neural crest cell)減少,造就家貓比其他野生貓科動物,對人更不具有攻擊型或恐懼感。

當然這個結果也可能僅是猜測,因為研究人員在比對家貓與野貓的上顎骨後,並沒有發現相關的證據。可想而知,或許馴化非單一脈絡的變化,而是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複雜,並需要將貓獨立於其他哺乳動物之外再來討論。

最後分享一下,四十多歲的大叔如我,前陣子在迪士尼樂園看到橘貓也是笑得像個孩子,就知道事實上,很有可能我們才是被貓馴化的那一個。

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貓咪戴項圈安全嗎?



貓項圈上的鈴鐺議題我已經說了好幾年,這次就來談談關於貓的”項圈“。

目前市面上的項圈類型總類繁多,依照結構類型,大致上可區分為“標準/非分離式項圈”、“分離式項圈(坊間熟知的安全項圈)”、“彈性項圈”等。每次只要我提到貓戴項圈的風險性時,底下總會出現「我的貓不帶項圈怕找不到」、「擔心的話戴安全項圈就好」、「我看貓沒有不開心啊?會不會太小題大作?」等言論。

到底貓戴項圈可不可行?剛好近期有一篇於2022年發表,是少見針對“家貓配戴項圈的優缺點分析”的研究《Risks and benefits of collar use in cats (Felis catus); a literature review》,就完整且仔細地探討了這個問題,我把重點節錄出來跟大家分享:

1.根據統計,有近八成的獸醫師都在臨床上遭遇過項圈導致貓受傷,甚至死亡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是前肢被項圈卡住造成的損傷;其次,是貓下顎被項圈卡住,造成口唇、牙齦及牙齒的傷害;最後,是貓在攀爬時因為項圈造成勒頸死亡的意外。

2. 統計顯示,標準項圈、分離式項圈及彈性項圈的”事故發生率“並沒有明顯差異。這些項圈都有相近的機率,會導致卡在貓嘴裡、前肢被卡住,或整隻貓被卡住的情況。

3.有鑑於此,「安全項圈」一詞具有誤導性,因為貓項圈通常都存在固有風險。相較之下,「分離式項圈」一詞似乎更合適。因為本次審查的結果表明,即便使用「分離式項圈」,該項圈仍與標準項圈的風險差異性不大,所有項圈皆存在一定的風險機率。目前,沒有一種項圈類型可以被認為 100% 安全地用於貓。

4.貓項圈不宜太鬆或太緊,兩根手指應舒適地放在項圈和貓的脖子之間。若貓有配戴項圈,飼主就應定期檢查項圈的合身性,避免項圈太鬆或太緊導致意外發生。

5.約6個月左右,有36%的項圈會出現磨損(尤其是彈性項圈),導致項圈變得寬鬆下垂,從而導致貓被卡住或勒頸的風險大幅提升。另外,生長中的動物及體重減輕或增加的動物,佩戴不合適的項圈都會讓意外風險大幅增加。

6.貓在初次佩戴項圈的適應時間通常在2天到2週之間,直到貓適應前,貓在佩戴項圈時飼主皆應在旁監控,避免貓出現因試圖掙脫,或是配戴期間不適應的活動發生意外。勿讓你無法接觸或每天監控的貓戴項圈。

7.除了卡住或勒頸的風險,長期佩戴項圈的貓常出現過度搔抓,及皮毛相關的問題(如皮膚紅腫、結痂、水泡、毛髮打結或脫毛等)。

8.該研究發現,無論是有放養習慣的貓,或是完全室內活動的貓,當貓走失或逃家時,透過登錄該貓資訊的項圈,讓貓與飼主團聚的成功率相當低。這結果可能是出自於項圈的脫落,或是其他原因(如即使有配戴項圈,但貓捕捉不到,或長時間躲藏不親近人)。

9.在該研究的統計中,撇除有不少貓是自行回家,或是在自家附近遊蕩被發現,尋回貓的最佳方式都是飼主張貼大量告示或海報,親自尋找回來的。

10.在決定讓貓配戴項圈前,建議都應該跟獸醫師討論其必要性,並充分暸解配戴後可能要注意的事項及未來可能產生的風險。若貓有逃脫的可能性,應從居家環境管理來著手,或是植入晶片,而非依賴項圈。

相關研究: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58787822000867

2023年11月14日 星期二

老鼠為什麼怕貓?



老鼠為什麼會怕貓?是先天還是後天因素造成的?

事實上,有許多老鼠可能從未看過貓,但仍具備怕貓的天性,光是嗅聞到貓的氣味,便可能嚇到動彈不得。

研究顯示,這是由於小鼠(可能還有其他哺乳動物)已經發展出,能接收其他物種化學訊號的受體。透過犁鼻器,這些鼠類除了可嗅聞到環境中同類生物的資訊外,也可以探查出捕食者的化學訊息素。

研究人員發現,當小鼠的犁鼻器神經元受到來自捕食者(例如貓)的化學訊號刺激時,不需要看到貓,小鼠就會出現僵直或緊貼地面等恐懼的表現。

簡單說,老鼠怕貓的行為表現,是出自於本能反應。

那另一個問題來了,貓是天生討厭老鼠嗎?

雖然有不少貓天生是捕鼠好手(如蘇格蘭酒廠的超級捕鼠貓“Towser”,一生中捕捉了28,889隻老鼠),讓貓捉老鼠的形象深植人心,但也有些貓只要吃飽喝足,對老鼠就無動於衷,甚至還有些貓還會怕老鼠,遇到兇狠一點的老鼠就會落荒而逃。

不要笑,不少人類也被蜘蛛跟蟑螂嚇得驚聲尖叫。

這些差異,與貓本身的狩獵能力及個性差異有關外,也可能跟貓的過往經驗及生長環境有關。

畢竟人類也是這樣,在豐衣足食的現代生活中,若沒有特殊目的,誰還需要去狩獵才有肉可以吃呢?甚至現在連外出都不用,打開外送平台App就可以吃到雞排了,爽。

@mememaker

2023年11月8日 星期三

貓與貓奴的情緒連結



貓的行為表現會受到貓奴的情緒影響。

在一篇2015年的研究顯示,貓與貓奴之間存在著「情感傳遞」(transmission of emotions)。多數貓(79%)在面對陌生的事物時,會參考貓奴的情緒與反應,並修正自己的行為表現。

若貓奴的情緒表現正向積極,貓則多半也會對該事物表現出熱情與好奇;反之,若貓奴表現消極或恐懼,貓則會表現出警戒、懷疑等負面情緒反應。

所以還是我那句老話,人貓的情緒會互相影響,若想要貓能感到輕鬆愉快,絕非花上大把時間跟金錢去討好貓。練習讓自己的心好好休息,維持在放鬆的狀態,用正向積極的態度去影響貓,才是正確且健康的人貓相處方式。

@mememaker

相關研究: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071-014-0832-2

2023年11月5日 星期日

為什麼貓喜歡躺在圈圈內?


紙箱就算了,為什麼不少貓對於地上的線圈同樣難以抗拒?

研究指出,這是由於「錯覺輪廓感知」(illusory contour susceptibility)所造成的。

畢竟貓是埋伏狩獵型的動物,紙箱類型的躲藏空間,不只可以給牠們帶來隱蔽性及安全感,更可以讓貓的偷襲成功率大幅上升。因此,無論是實體存在的紙箱,或僅是視覺上的錯覺線圈,對貓來說,同樣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說到這裡,若你仍無法感同身受,或許可以試想一下,現在網路世界中,有不少人極度依賴美顏軟體,讓自己的魅力大幅提升。

雖美顏軟體沒有改變你實際外貌的能力,但在網路上,仍跟美容整形一樣,可給賦予人們滿滿的自信與快樂。我想,或許這就跟貓咪躺在地上的線圈(假想紙箱)內,所獲得的感受是差不多的。


@boredp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