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不是每隻幼貓都需要社會化訓練

 

「這些幼貓有沒有機會變成親人貓?」
在我的貓行為門診內,這是年幼浪貓被誘捕到後,最常被提出的問題之一。

這樣的想法我認為很務實,因為一隻願意親近人的貓,更容易被領養、得到家庭與穩定的生活。於是,國內外許多志工與動保團體都會投入所謂的社會化訓練(或是台灣所謂的”親人訓練”),希望讓更多原本膽小怕人的貓,也能有機會找到家。

2025 年,國際貓科醫學與行為協會(FelineVMA)針對這個議題發表立場聲明,呼籲在推動社會化之前,應優先評估貓的壓力反應與年齡。

聲明指出,若浪貓或放養貓(註)在四個月大後仍對人保持高度警戒,強行進行社會化訓練可能帶來長期壓力與行為問題。

這份聲明強調,並非所有貓都適合與人類近距離生活,有些貓在距離中才能維持穩定與安全,固定的餵食、醫療照護與社區支持,對牠們而言比被人抱起來更重要。

在國際間,對社會化訓練的態度並不一致。

美國動物行為獸醫學會(AVSAB)主張早期社會化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出生後二到七週的敏感期。如果在這段時間內,以正向方式讓幼貓接觸人類與環境刺激,通常能培養出更穩定、親人、適應力高的貓。不過,這套理論主要適用於家貓幼貓,對浪貓族群仍缺乏足夠研究支持。

國際愛貓協會(iCatCare)與國際貓科醫學會(ISFM)則更關注個體差異,他們指出即使是同一窩幼貓,對人類接觸的接受度也可能完全不同。若貓已過敏感期,就該以牠的反應速度為指標,漸進而非強迫。

美國貓科獸醫協會(AAFP)在 TNR 與收容指南中建議,對長期排斥人類的貓,採取放養型照護(colony management)往往比馴化更能維持福祉。

AAFP的這項建議,主要針對由專業團隊管理的特定貓群。因此我不建議大家採取放養方式,因為戶外環境會使貓面臨更高的受傷與傳染病風險。從公共衛生與動物安全的角度來看,應以降低外出風險、控制族群並在可行範圍內促進社會化為原則。

總而言之,這些組織的方向正在趨於一致。那就是與其追求改變貓,不如調整我們自己對貓的期待。

所謂貓的社會化,其實牽涉的不只是行為訓練。牠反映出神經發展、學習經驗與環境壓力的交互作用。長期生活在警戒狀態下的浪貓與放養貓,學會了依靠距離與警覺來生存,這是一種成功的適應能力。

當人類嘗試拉近與貓的距離時,等於挑戰牠們多年來建立的安全策略。如果真的想幫助牠們,我建議可以從觀察開始。

若貓願意吃東西、願意靠近人、對聲音和物品好奇,可以慢慢嘗試互動;而那些緊張、呼吸急促、哈氣、開飛機耳的貓,最好先退後一步。給予貓咪安全感、掌控權,比強迫互動更能建立人貓的信任感。

社會化的關鍵,絕對不是拿肉泥逼貓被人摸,而是給予貓能自主掌控的安全感。能保有隱私、安全的環境,能讓貓自己決定何時開放邊界。

動保團體與社區志工若能把教育放在首位,幫助更多人理解,每一隻貓都有不同的邊界與價值,那麼「親人」這件事,就不再是衡量牠們未來是否能獲得幸福的指標。

社會化訓練的最終目的,不是讓貓變得像我們想要的樣子,而是讓牠能在適合牠的方式裡安穩地生活。當人類學會尊重這份差異,貓也會用自己的方式回應我們的善意。

註解:

為了容易理解,我將「semi-feral cat(半野貓)」翻成貓奴比較好理解的「放養貓」。意指原本生活於戶外、與人類接觸有限,但已能容忍或部分依賴人類照護的貓。牠們可能接受餵食、願意在固定地點出現,甚至容許短暫接觸,但尚未完全社會化。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Feline Practitioners (AAFP). (2023). Feline shelter and behavior management guidelines.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25(4), 356–374.

2. American Veterinary Society of Animal Behavior (AVSAB). (2021). AVSAB position statement: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socialization for cats and dogs. Retrieved from https://avsab.org

3. Boonhoh, W., Poolkhet, C., Sriphavatsarakom, P., Waran, N., & Wongtawan, T. (2025). Cat ownership and cat–owner interaction in Thailand. Anthrozoös, 38(1), 112–128.

4. Feline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FelineVMA). (2025).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socialization of feral kittens.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27(2), 145–149.

5. International Cat Care (iCatCare). (2023). Guidance on kitten socialisation and handling. Retrieved from https://icatcare.org

6.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Feline Medicine (ISFM). (2022). ISFM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feline behaviour and welfare assessment.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24(10), 987–1002.

7. Menor-Campos, A., de la Torre, G., & Martínez, A. (2025). You and your cat: Factors affecting quality of human–cat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Veterinary Behavior, 71, 45–54.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貓幹嘛騎乘另一隻貓?還邊騎邊咬?


這張照片的行為是許多人誤會的經典例子。黑貓咬著橘貓的後頸,看起來像是交配動作,但實際上這不一定與性行為有關。

這種咬頸行為常見於貓之間的權勢表現或社交控制。它模仿母貓叼小貓時的控制方式,目的是讓對方暫時靜止、服從或表達支配地位,而不是出於性驅動。尤其是在結紮後的公貓或母貓身上,仍可能出現這類「社會性騎乘」或「支配性咬頸」行為。這類行為也會出現在同性貓之間,例如母貓對母貓、公貓對公貓,甚至母貓對公貓。

這裡黑貓的肢體語言顯示出主動、穩定壓制姿勢,而橘貓的瞪大眼神與僵直姿勢則反映出被動、驚嚇或抗拒的狀態。若這種互動時間短暫且雙方之後能恢復平靜,通常不需干預;但若強勢貓反覆以此方式壓制對方、導致另一隻貓出現緊張、閃避、或被追逐到無法休息,就代表社交壓力過高,需要環境分區與行為介入。

所以說,這個動作如果出現在貓咪已經結紮,又或者是發情期以外的時候。那就像職業摔角裡,一個選手用固定技壓制另一個選手那樣。貓之間其實也一樣,咬頸固定是一種社交或地位表達,而跟性行為無關。所以不要再腦補貓咪之間搞什麼禁忌般的戀情,不然你用這個標準去看WWE,包你全程感到眼睛不適。

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人沒有選擇貓,是貓選擇了人?


這話要回顧到大約一萬年前,人類開始農耕,穀倉吸引了老鼠,也吸引了近東野貓。這些貓並不是被人類圈養馴化,而是自己靠近人類,利用村落的環境覓食。能忍受人類存在的貓存活機率更高,久而久之牠們的基因被保留下來,逐漸演化成今天的現代家貓。

和狗不同,貓並不是被刻意培育來協助打獵或工作,因此在外型和基因上幾乎與野生近親一樣。

真正的差異在於行為,家貓更能接受人類和其他貓,願意與人建立社交關係。但這份關係仍帶著自主性,貓常常自己決定要不要靠近誰,這也是為什麼人類會覺得是貓選了自己,那種天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感覺,貓選擇了人是毫無疑問的事實。就像本文附圖的老兄,不是他選的濾鏡,濾鏡卻選擇了他。

@BestMemws

參考文獻:

1. Ottoni, C. et al. (2017). The palaeogenetics of cat dispersal in the ancient world.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1, 0139.

2. Vigne, J.-D. et al. (2004). Early taming of the cat in Cyprus. Science, 304(5668), 259.

3. Hu, Y. et al. (2014). Earliest evidence for commensal processes of cat domest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1), 116–120.

4. National Geographic (2017). Cats domesticated themselves, ancient DNA shows.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可愛的陌生貓咪應對守則

 

這個就是我常在說的,人貓互動過程人應該採取被動、貓主動的模式。所以囉,摸貓之前要取得貓的同意,你可以將手指輕輕伸出去,放在低位給貓嗅聞,試探看看牠的意願,而不是直接伸到臉前嚇牠。

若是膽小怕人的貓,有戴眼鏡的朋友可以脫下眼鏡,利用鏡架靠近給貓咪嗅聞,或是使用任何帶有你身上氣味的東西。一來這樣不會給貓咪太大壓力,二則也能避免牠直接衝著你伸出的手攻擊。不過要記住,不是每隻貓都會因此放鬆,對某些貓來說陌生物品反而可能讓牠更緊張,所以還是要看牠的反應決定要不要繼續。

至於那些唐突想摸貓又摸不到的,我建議可以拿出手機來,拍下那些常逛本粉專的朋友跟貓咪恩愛、你在一旁哭哭的畫面,ㄏㄏ。

好啦說真的,別強迫互動才是上策,除了你可能受傷外,像我就很怕影片中這隻貓跳下去。所以我遇到陌生的可愛貓貓,ㄧ概拿出手機來拍照留念就好,彼此尊重不打擾才是最理想的。

@catsareblessing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貓咪也有「星期一症候群」嗎?有的時候週末我多待在家,牠反而變得很吵,這是為什麼?

如果用人類的角度來說,「星期一症候群」通常是週末過得太爽,週一回到現實就低落。但貓咪可沒有日曆和禮拜一的概念,牠們在意的是「規律」和「可預測性」。所以當人類週末和上班日的生活差異很大時,貓咪確實會有落差反應,只是每隻貓的方向不一樣。

有的貓很享受週末加量的陪伴,平常你不在,牠只能自己睡大覺;週末你突然待在家,牠得到更多遊戲、撫摸、零食,甚至有人陪牠睡。

等到禮拜一你又消失,落差太大,牠就可能用喵叫、抓門、破壞家具來抗議。這種狀況,某種程度上就很像人類的「星期一症候群」。

不過也有另一種貓,完全不吃這一套。對於比較獨立、喜歡自己安靜空間的貓來說,人類週末突然長時間在家,對牠們反而是壓力來源。

你走來走去、開電視、吃零食,甚至三不五時想抱牠、玩牠,牠的休息節奏就被打亂了。這類貓反而會在週末變得焦躁或躲避,直到週一你回去上班,牠才鬆口氣:「終於清靜了」。

國際貓科醫學會(ISFM)和 AAFP 都提醒過,貓咪對「規律」的需求遠比我們想像中高。人類行為的變動幅度越大,貓咪感受到的不安也越強烈。所以不論是哪一型的貓,維持餵食、遊戲和互動時間的相對一致,才是避免貓咪生活規律混亂的最佳辦法。

最後,這張照片不是你家的貓,而是明天(週一)的你。

@reddit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貓咪的呼嚕聲大小跟基因有關!?

 

為什麼我家的貓不太會呼嚕?或是呼嚕超大聲?就在近期(2025),京都大學有一項關於貓咪呼嚕聲的行為遺傳學研究,熱騰騰剛出爐不久,趕緊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這項研究由京都大學野生動物研究中心發表在《PLOS One》上(Okamoto et al., 2025)。研究團隊分析了 280 隻混種/已結紮貓的 DNA 與飼主評估行為,特別研究 雄激素受體(AR)基因的多型性與貓咪社交行為的關係。結果發現:

1. 攜帶「短型」AR 基因的貓,飼主評估的呼嚕頻率比較高;

2. 公貓若是短型基因,對人「喵喵叫」的頻率也較高;

3. 而母貓若帶相同短型基因,則表現出較強的「對陌生人攻擊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野生貓科近親如石虎和漁貓中,只出現「短型」基因;家貓身上多出了「長型」,而純種貓比混種貓更容易帶有長型基因。

研究推測,這可能跟馴化和育種歷程中,長期被人從小照顧、語音不那麼必要有關。混種救援貓的祖先可能得靠更多聲音、呼喚才能獲得關注,短型基因因此保留得更多。

總之,這篇研究是首次把呼嚕(以及叫聲、攻擊傾向)和遺傳基因連在一起,為我們理解大貓皇的行為多了一條新的路徑。或許,未來也許能用基因檢測的技術來預測貓皇的行為趨勢,進而打造出更契合的互動及照護方案。

另外,影片是金氏世界紀錄呼嚕聲最大的(尚存)紀錄保持者,名為Bella的英國短毛家貓,其呼嚕聲可達54.59分貝,跟小型發電機沒兩樣,超強!

相關研究:

1. Okamoto, Y., Hattori, M., & Inoue-Murayama, M. (2025). Association between androgen receptor gene and behavioral traits in cats (Felis catus). PLOS One, 20(5): e0324055.  

2. Kyoto University Press Release: The purrfect gene: Study shows genetic links between cat purring and androgen receptor gene variations (May 29, 2025)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在家一條龍,在外也一條龍?如果貓在獸醫門診中發飆抓咬人,代表牠在家裡也有潛在性的行為問題嗎?

今年(2025)國際動物行為顧問協會基金會(IAABC Foundation)期刊上,Gerken 等美國行為獸醫團隊發表了一篇研究,就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大規模調查。研究同時也有部分成果刊登於《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JFMS)。

他們發現,受訪的美國飼主中,有超過四成(42.6%)的家貓在獸醫看診時出現過不同程度的攻擊行為。這些攻擊包括抓、咬、低吼甚至拒絕接觸。更有意思的是,統計顯示這些在診所會「發飆」的貓,確實更容易在家中同時出現行為困擾。像是攻擊主人或陌生人、排斥被抱持、與同住貓或狗衝突、亂尿亂便、對分離焦慮的反應,以及在家具上過度抓搔等。換句話說,門診中的攻擊,很可能是一種「冰山一角」,反映出貓在日常生活裡也有焦慮或行為問題。

另外一個有趣的結果是,多貓家庭的貓在診所的攻擊比例反而比單貓家庭低。研究者推測,可能是因為多貓環境讓牠們更習慣面對變化,或壓力會被「分散」。但這並不代表「多養幾隻就不會兇」,因為多貓家庭本身也潛藏高壓與衝突風險,僅僅是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呈現了不同的結果。

研究團隊最後建議,獸醫在臨床上如果遇到會攻擊的貓,不應只把牠當作「難搞病患」,而是要意識到這可能連結到家中的行為問題。這時候主動詢問飼主,甚至安排後續的行為評估與介入,可能對貓的健康和飼主的生活品質都有幫助。例如,對特別緊張的貓可以在看診前先使用抗焦慮藥物,或轉介行為獸醫師與顧問,檢視居家互動和環境安排。

總結來說,門診裡的飛天爆炸貓,不見得是天生壞脾氣,而可能是焦慮、恐懼與居家壓力的綜合體。及早看懂這些訊號,能讓我們不只在診間避免流血,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幫助貓咪過得更安心。最後,根據我個人的門診經驗,其實不少在醫院裡難以受控的貓,往往背後也伴隨人貓互動上的小狀況。像是飼主本身容易焦慮、受驚或過度反應,這些情緒會透過聲音、肢體甚至氣味影響到貓,讓牠在就診時更不安、更恐懼,進而引發攻擊。換句話說,這是一個雙向的循環,貓奴的情緒和貓的壓力會互相疊加,最後在診間被放大出來。

國際貓科醫學會(ISFM)和美國貓科專科獸醫協會(AAFP)在近年的指引中,就特別提出「低壓力就診(low-stress veterinary visits)」的概念。這不只是讓診療過程更順利,也是在維護人與貓雙方的福祉。建議包括:在就診前讓貓熟悉外出籠、使用毛巾或費洛蒙降低焦慮、必要時經獸醫指導給予鎮靜或抗焦慮藥物、以及在醫院內提供安靜、隱蔽的等候與診療空間。這些措施能顯著減輕診間衝突的風險,也讓我們更容易看出貓在家中是否有潛在的行為困擾。

參考文獻

  1. Gerken, K., et al. (2025). Association between feline aggression in veterinary clinics and behavior problems at home.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JFMS) / IAABC Foundation Journal. ResearchGate 預印本.

  2.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Feline Medicine (ISFM) &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Feline Practitioners (AAFP). (2022). 2022 ISFM/AAFP Cat Friendly Veterinary Interaction Guidelines: Low stress handling for cats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24(8), 799–824.

  3. Rodan, I., & Heath, S. (2016). Feline Behavioral Health and Welfare. Elsevier.

  4.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Feline Practitioners (AAFP). (2022). Cat Friendly Practice® Program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