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兒童節,同時也是台灣一年一度的貓節。身為一個貓行為獸醫師,從行為科學及獸醫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
動物行為學家Konrad Lorenz提出「Kindchenschema(嬰兒圖式)」理論,指出嬰兒的大眼、圓臉、小嘴等外觀特徵,會啟動人類本能的照顧行為。這套「可愛設計」不只限於人類嬰兒,實驗證實小貓的臉部比例也會引發相同的情感反應,甚至在某些研究中,小貓臉的可愛評分與人嬰不相上下。
不只外貌吸引人,貓的聲音設計也經過高度「情感優化」。2009年,行為學家Karen McComb 發現,家貓在「討食用的呼嚕聲」中,會嵌入一段接近人嬰哭聲頻率的高音(約380Hz),讓這個聲音在人耳中顯得更急迫、難以忽視,根本是情勒的最高等級。
而在心理依附層面,貓咪也不是我們以為的高冷動物。2019年,奧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使用嬰兒依附理論中的「陌生情境測試」驗證,結果發現約65%的家貓會對主人表現出安全依附行為,比例與人類嬰兒極為相似。有些貓奴將這個現象解讀為我們在貓眼中,可能是牠們心裡的「爸媽」。但我本人則認為,這很可能只是貓讓你這麼想而已。
此外,在進一步的腦部與荷爾蒙研究報告中。與寵物互動時,人類會分泌催產素(oxytocin),這正是建立親子情感連結的重要激素。腦部掃描顯示,媽媽在看自己的孩子與寵物時,腦中活化的情感區域有高度重疊,顯示我們的大腦將貓也納入了「照顧對象」的系統。
從嬰兒臉、哭聲、依附行為到神經反應,貓咪幾乎天生就是像小孩,甚至對許多的人來說是小孩優化後的存在。而我們對牠們的愛,不只是情感投射,而是根植於人類演化與社會行為的深層機制。
今天不只是小朋友專屬的節日,同時也是屬於貓的日子。不論你家是兩腳,還是四腳的小孩,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依賴著我們,也讓我們練習如何去回應一個生命的信任。祝大家貓節快樂,兒童節也快樂!
參考文獻:
1. Gómez, J. C., Skiba, R., & Perea-García, J. O. (2022). The Baby Schema Effect Beyond Infants: How Infantile Features Influence Perceived Cuteness in Animals and Objec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846457.
2. McComb, K., Taylor, A. M., Wilson, C., & Charlton, B. D. (2009). The cry embedded within the purr. Current Biology, 19(13), R507–R508.
3. Vitale, K. R., Behnke, A. C., & Udell, M. A. R. (2019). Attachment bonds between domestic cats and humans. Current Biology, 29(18), R864–R865.
4. Palley, L. S., O’Rourke, P. P., & Niemi, S. M. (2014). Mainstreaming animal-assisted therapy. ILAR Journal, 55(2), 19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