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5)國際動物行為顧問協會基金會(IAABC Foundation)期刊上,Gerken 等美國行為獸醫團隊發表了一篇研究,就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大規模調查。研究同時也有部分成果刊登於《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JFMS)。
他們發現,受訪的美國飼主中,有超過四成(42.6%)的家貓在獸醫看診時出現過不同程度的攻擊行為。這些攻擊包括抓、咬、低吼甚至拒絕接觸。更有意思的是,統計顯示這些在診所會「發飆」的貓,確實更容易在家中同時出現行為困擾。像是攻擊主人或陌生人、排斥被抱持、與同住貓或狗衝突、亂尿亂便、對分離焦慮的反應,以及在家具上過度抓搔等。換句話說,門診中的攻擊,很可能是一種「冰山一角」,反映出貓在日常生活裡也有焦慮或行為問題。
另外一個有趣的結果是,多貓家庭的貓在診所的攻擊比例反而比單貓家庭低。研究者推測,可能是因為多貓環境讓牠們更習慣面對變化,或壓力會被「分散」。但這並不代表「多養幾隻就不會兇」,因為多貓家庭本身也潛藏高壓與衝突風險,僅僅是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呈現了不同的結果。
研究團隊最後建議,獸醫在臨床上如果遇到會攻擊的貓,不應只把牠當作「難搞病患」,而是要意識到這可能連結到家中的行為問題。這時候主動詢問飼主,甚至安排後續的行為評估與介入,可能對貓的健康和飼主的生活品質都有幫助。例如,對特別緊張的貓可以在看診前先使用抗焦慮藥物,或轉介行為獸醫師與顧問,檢視居家互動和環境安排。
總結來說,門診裡的飛天爆炸貓,不見得是天生壞脾氣,而可能是焦慮、恐懼與居家壓力的綜合體。及早看懂這些訊號,能讓我們不只在診間避免流血,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幫助貓咪過得更安心。最後,根據我個人的門診經驗,其實不少在醫院裡難以受控的貓,往往背後也伴隨人貓互動上的小狀況。像是飼主本身容易焦慮、受驚或過度反應,這些情緒會透過聲音、肢體甚至氣味影響到貓,讓牠在就診時更不安、更恐懼,進而引發攻擊。換句話說,這是一個雙向的循環,貓奴的情緒和貓的壓力會互相疊加,最後在診間被放大出來。
國際貓科醫學會(ISFM)和美國貓科專科獸醫協會(AAFP)在近年的指引中,就特別提出「低壓力就診(low-stress veterinary visits)」的概念。這不只是讓診療過程更順利,也是在維護人與貓雙方的福祉。建議包括:在就診前讓貓熟悉外出籠、使用毛巾或費洛蒙降低焦慮、必要時經獸醫指導給予鎮靜或抗焦慮藥物、以及在醫院內提供安靜、隱蔽的等候與診療空間。這些措施能顯著減輕診間衝突的風險,也讓我們更容易看出貓在家中是否有潛在的行為困擾。
參考文獻
Gerken, K., et al. (2025). Association between feline aggression in veterinary clinics and behavior problems at home.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JFMS) / IAABC Foundation Journal. ResearchGate 預印本.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Feline Medicine (ISFM) &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Feline Practitioners (AAFP). (2022). 2022 ISFM/AAFP Cat Friendly Veterinary Interaction Guidelines: Low stress handling for cats.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24(8), 799–824.
Rodan, I., & Heath, S. (2016). Feline Behavioral Health and Welfare. Elsevier.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Feline Practitioners (AAFP). (2022). Cat Friendly Practice® Program resourc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