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貓的毛色與斑紋是由多組基因調控,尤其像虎斑這類花紋,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由色素細胞移動與分布所形成。
這個過程會受到隨機因子與微小環境差異的影響,使得雙側不完全對稱是非常常見的。
例如玳瑁貓與三花貓的斑塊分布就是典型的高度不對稱,因為涉及X染色體去活化(X-inactivation)。我們圖片中這位頂著失敗阿志頭的阿貓也是這樣的情況,跟設計師的手藝無關。
@aurawithcat
這是因為貓的毛色與斑紋是由多組基因調控,尤其像虎斑這類花紋,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由色素細胞移動與分布所形成。
這個過程會受到隨機因子與微小環境差異的影響,使得雙側不完全對稱是非常常見的。
例如玳瑁貓與三花貓的斑塊分布就是典型的高度不對稱,因為涉及X染色體去活化(X-inactivation)。我們圖片中這位頂著失敗阿志頭的阿貓也是這樣的情況,跟設計師的手藝無關。
@aurawithcat
我們總以為養寵物是人類獨有的文化現象,但或許你有在網路上看過一隻黃金獵犬細心照顧小兔子,或是母貓主動舔舐、保護不屬於自己的小鳥,這些畫面讓人不禁懷疑到,難道動物也懂得養寵物的感覺嗎?
這類跨物種照顧行為,從來不是只有人類會做。儘管目前只有人類會建立完整的寵物飼養制度(為寵物命名、餵養、醫療照護與死亡儀式等),但越來越多行為學觀察顯示,某些動物也可能對「非同種個體」展現出接近飼養的照顧行為,甚至形成穩定關係。
如果你沒看過,IG跟Youtube上就有一堆,例如可以看到貓或狗主動照顧非同種小動物的例子。例如,黃金獵犬把幼貓含在嘴裡輕輕搬動、舔毛、陪睡,彷彿牠是自己的孩子;或是母貓對非自己產下的小兔、小鴨展現出舔舐、照護等行為。這些現象在科學上被稱為「跨種育幼」(cross-species adoption)。
犬隻尤其因為經過萬年的馴化,對人類與其他動物展現出高度的社會性與依附行為。根據 Serpell(2003)的說法,狗的社交行為不僅建立在人類身上,也可延伸到其他動物個體,甚至表現出如”養育“、”分享“等類人情感。狗對人類指令的理解能力極強,也對家庭氣氛具有敏銳感知,這些特性可能促進了牠們對其他小型動物的照顧傾向(Miklósi & Topál, 2013)。
我們大貓皇的案例則更複雜。作為半獨居的物種,貓天性雖然可以接受跟不同物種群居再一起,但並不以群體為主,在熟悉且穩定的環境下,貓咪仍可能表現出類似母性行為。這些反應很可能與荷爾蒙、生育經驗或是行為模仿有關。Bradshaw(2013)指出,貓對於同居動物的包容與親近,來自於早期社會化經驗的正面學習,而非單純的本能行為。
所以回到我們的正題,這代表狗、貓真的有養寵物的概念嗎?
直接說結論,從行為學角度來看,狗與貓並不具備等同我們人類飼養寵物的抽象概念。人類會賦予寵物名字、角色、象徵意義,甚至擬人化並將其納入我們的家庭結構中,這已經是一種文化建構的行為。而動物照顧其他物種,則多數跟母性激素反應、社會行為泛化(social generalization)或是習得性社會經驗有關。
行為學家 Kahlenberg & Wrangham(2010)在研究黑猩猩時,觀察到類似養寵物的現象,但也指出這些行為,常因黑猩猩無法提供適當照顧而最終中止。儘管如此,這顯示了動物確實可能會基於社交需求、好奇心或保護本能而對非同類動物產生照顧傾向。
總結來說,我每年都會替阿橘跟阿松象徵性地過生日,也許正是在回應這份早已存在的跨物種連結。貓與狗雖然不會真正的養寵物,但牠們的照顧行為與依附反應,顯示了動物之間的情感與社會性從不低於我們的想像。我們不只是牠們的飼主,也可能是牠們生命中真正選擇的家人。
文末:Coldpaly那對不算養寵物,我只是覺得構圖很適合這篇...,等等,他們某些層面上來看或許算(?
參考文獻:
1. Serpell, J. A. (2003). Anthrozoology: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in domesticated species. In: The Domestic Dog: Its Evolution, Behaviour and Interactions with Peop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Miklósi, Á., & Topál, J. (2013). What does it take to become ‘best friends’? Evolutionary changes in canine social competenc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7(6), 287–294.
3. Bradshaw, J. W. S. (2013). Cat Sense: How the New Feline Science Can Make You a Better Friend to Your Pet. Basic Books.
4. Kahlenberg, S. M., & Wrangham, R. W. (2010). “Pet”-keeping in Pan: Evidence from chimpanzees and bonobos. Current Biology, 20(19), R825-R826.
5. Live Science (2023). Do any animals keep pets like humans do?
貓拳的速度有多快?
先給你一個簡單的概念,撇開超乎常理的閃電五連鞭不談,現實世界中最快的人類拳頭。頂尖職業拳擊選手如曼尼·帕奎奧(Manny Pacquiao)與佛洛伊德·梅威瑟(Floyd Mayweather),經過多年訓練,能以每秒6至8拳的速度出擊,換算下來每拳約需125毫秒左右。這幾乎是人類極限級的拳速,但即便如此,仍然遠遠比不上貓。
貓咪在攻擊或防衛時的揮爪反應時間,可以低至20毫秒,快到人眼難以察覺。這不是經過訓練的成果,而是天生的神經反射與肌肉爆發力所致。簡單來說,你家的貓,本能反應就比拳王快五倍以上。如果你曾被牠賞過巴掌,你大概已經親身體驗過,那種反應不及就已經中招的感覺。
更驚人的是,這樣的速度還不是只揮一拳,而是揮出連續拳的速度。硬要來說,貓的速度其實已經非常接近某些動漫角色,甚至更誇張。
例如同樣以連續拳著名的作品—《北斗神拳》的拳四郎,根據其初期的官方設定書提到拳四郎一口氣能出 50 拳,耗時約 3 秒,也就是平均每拳約 60 毫秒。
另一個以連續拳著名的角色,就是《JOJO奇妙冒險》的空條承太郎。有人曾用動畫鏡頭的影格計數方式,推算出承太郎在歐拉歐拉的連打時,白金之星可達每秒32至75拳,也就是每拳約13-31毫秒的速度。也就是說,貓與這些誇張的動漫角色是同一個量級的。
所以,當你下一次試圖幫貓剪指甲、餵藥,或者只是想偷摸一下肚子時,請記得你所面對的,是一位拳速逼近北斗神拳、身手堪比白金之星的對象。你不是反應太慢,而是牠真的太快了。
參考文獻:
1. Walilko, T. J., Viano, D. C., & Bir, C. A. (2005). Biomechanics of the head for Olympic boxer punches to the face.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9(10), 710–719.
2. Mendelson, J. R., & Wells, E. F. (2002). Cat visual cortex neurons show tempor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87(5), 2227–2232.
3. Regan, D., & Beverley, K. I. (1984). Postural and reflex response times in humans compared with cats. Nature, 309(5964), 616–618.
@postsofcats
今天有貓友來詢問,可以抓貓咪的後頸嗎?會不會有什麼不良的影響呢?
問得好!這個動作常在網路影片上出現,有不少人徒手抓、夾子夾,甚至張嘴去咬,認為這是仿效母貓的行動,能有效控制貓咪行動的一個好方式。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先來釐清幾件事:
1. 母貓叼小貓的行為,是針對幼貓且有發育生理基礎的本能行為。
小貓在剛出生的幾週內,脖子後方皮膚較鬆,且會因為這個動作引發「被動抑制反射」(flexor inhibition reflex),也就是被叼起時會自動放軟身體、停止掙扎。這讓母貓能安全搬運小貓,也避免牠們在移動過程中跌落或掙扎受傷。但這種反射會在貓逐漸長大後消失。
2. 成年貓已經不具備這種抑制反射,也不會自然接受這種被提起的方式。
對一隻成貓來說,被抓後頸不但不舒服,還可能引發恐懼、緊張或失控掙扎,特別是沒有良好社會化經驗的貓。牠們可能會僵住不動,但那不代表牠們冷靜或接受,而可能是暫時性的「僵直反應」,是恐懼導致的凍結行為,這種狀態對壓力敏感的貓來說,其實非常不友善。
3. 獸醫與動物行為學界已不建議一般飼主用抓後頸來限制貓隻。
除非是在極端需要快速處理且無其他替代方案的醫療環境中,否則現在更多獸醫師與動物照護專業人員傾向使用「低壓力處理技術(Low Stress Handling)」來輕柔、安全地限制貓咪行動,例如使用毛巾包裹、慢慢接觸、分段觸摸,這些方式比較不會引發防衛性攻擊或建立負面聯想。
對於家貓來說,人類應該以建立信任為前提互動,而不是以模仿控制為出發點。我們並不是母貓,沒辦法複製牠們在哺育階段建立的親子關係,也不應用抓後頸來讓貓乖乖聽話。
這樣做可能短期有效,但長期可能破壞人貓間的信任,甚至讓貓對被接近產生負面預期,出現閃躲、咬人、緊張等行為問題。
總而言之,網路上的東西看看就好,沒事不要亂學,人貓體型、力氣皆差異懸殊,沒事是運氣好,出事是剛好而已。
我的貓行為門診內,不少貓總是動不動就對貓奴又咬又抓,讓人覺得牠們是不是脾氣不好、很暴力,甚至有人懷疑自己的貓這麼不耐煩,是不是不喜歡自己?但其實,這些手段在貓的世界裡與暴力無關,而是非常正常、直接又有效的溝通方式。
對貓來說,行為(尤其是肢體動作)是牠們主要的語言。不像人類有複雜的語言系統,貓的主要溝通手段會透過鬍鬚、耳朵、尾巴、聲音、費洛蒙等,其次才是動作。
如果牠一直溫柔地看著你,你卻仍不為所動盯著手機;溫柔地叫你你不理,輕輕拍你你還是不動,那下一步當然就是咬你一口、賞你一爪。
因為這對牠來說是最直接、最能引起你注意的方式。而且在貓的經驗裡,這些動作通常會讓你停下手邊的事看牠一眼、摸牠一下、罵牠幾句。不管是好是壞,牠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另外,貓在幼年時間的社會化過程中,是透過打打鬧鬧學習互動與界線的。牠們會跟同胎兄弟姊妹咬來咬去、互相撲來撲去,這些都是「社會化遊戲」(social play)的一環。
如果牠在幼貓期沒有經歷過這段經驗,這些行為就會延續到牠長大之後的人貓互動裡。所以當牠用咬的、撲的、揮巴掌來跟你說話,牠其實並不知道這對人類來說會造成誤解或困擾。說到這邊,你會不會覺得養貓跟人類的幼教很像?我不是幼教專長,但我自己有人類的小孩,這些基本上我個人覺得是重疊性很高的地方。
更有趣的是,貓其實對我們人類的反應學得非常快。如果牠發現某個行為「有用」,牠就會強化那個模式。你每次一被咬就停下來注意牠,那牠下次就會更快選擇用這一招。這是一種叫做「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的學習方式,人類也一樣會這樣被訓練。
所以貓不是暴力,而是牠習慣了用身體語言來達到目的,而我們太常忽略那些比較細微、溫和的提示,讓牠不得不用比較明確的動作來跟我們互動。
但最後還是不得不提醒一下,若你家貓咪攻擊的問題很嚴重,也不要把這些行為視為理所當然,有貓的行為問題記得來找我聊聊。
參考文獻:
1. Landsberg, G. M., Hunthausen, W., & Ackerman, L. (2012). Behavior Problems of the Dog and Cat (3rd ed.). Saunders.
2. Crowell-Davis, S. L., & Houpt, K. A. (2005). The Cat: Its Behavior, Nutrition and Health. Iowa State Press.
3. Ellis, S. L. H., & Wells, D. L. (2010). The influence of olfactory stimulation on the behaviour of cats housed in a rescue shelter.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123(1), 56–62.
4. Snowdon, C. T., Teie, D., & Savage, M. (2015). Cats prefer species-appropriate music.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166, 106–111.
研究人員用跟人類還有黑猩猩一樣的臉部表情分析系統(FACS,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來看家貓,發現貓的臉大約有 26 種可以獨立控制的肌肉動作單位,像是嘴角、眼皮、耳根這些部位的小肌肉,互相搭配就能組合出超過 200 種不同的臉部表情。
不過貓跟狗最大的不同是,狗在跟人類一起演化的過程裡,為了能更有效吸引人注意,長出了獨特的內眉提肌,就是牠們做出無辜「小狗眼」那條線的秘密武器。這條肌肉讓狗可以把眉毛往上抬,看起來更像人類嬰兒,喚起我們的照顧本能。
但貓就沒有特別進化這條肌肉,所以即使貓的臉部肌肉數量不少,牠們用得很含蓄,也不太刻意去透過表情討拍。
研究也發現,即使是資深貓奴,要解讀貓的臉也沒那麼簡單。因為很多細節藏在鬍鬚、耳朵、眼瞳大小,或是身體的微動作裡,貓飼主能正確判斷貓臉表情的機率大概只有一半多一點,除非受過專業訓練才會看得比較準。
至於人類自己,臉部肌肉多達 40 幾條,還能用各種表情組合溝通複雜的情緒,所以我們才這麼擅長用一個眼神或一個嘴角就讓人秒懂意思。
簡單說,貓咪有臉部肌肉也有表情,只是牠們不像舞台劇演員,會用誇張的方式演給你看,下次別只看貓的眼睛是不是瞇起來,可以多注意牠鬍鬚、耳朵或尾巴的位置,很多細節都藏在那些你沒注意到的小地方裡。或許當你讀懂貓的表情時,你就會發現,他沒有那麼鄙視你,就只是瞧不起你而已。
參考文獻:
千萬不要以為貓除了吃喝拉撒睡,就沒有別的事情好做(騷擾人跟其他貓不算啊)。最近有兩篇研究告訴我們,即使是在耍廢,貓也是箇中翹楚,牠們其實會跟著季節、天氣,甚至家裡的人一起微調每天的行程。你以為單純的耍廢,其實沒那麼簡單。
在2024年的一篇「Behaviour of Domestic Cats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Weather Conditions Using Collar-Mounted Accelerometers and Machine Learning」研究中,研究團隊找了七隻家貓,幫牠們戴上可以感應動作的項圈(加速度計,Accelerometer),記錄整整一年牠們吃飯、走動、躺著、舔毛的時間,同時追蹤每天的氣溫、濕度、日照長度、降雨量,再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分析。
結果發現,天氣熱的時候,貓會比較少走動,多躺、多舔毛;春夏日照變長,牠們的食慾跟夜間活動也跟著增加;遇到下雨或潮濕,貓會更宅,也更愛整理毛。
2025年的第二篇研究規模更大,題目是「How Lazy Are Pet Cats Really? Using Machine Learning and Accelerometry to Get a Glimpse into the Behaviour of Privately Owned Cats in Different Households」。這次找了28隻家貓,除了看季節,還加碼觀察家庭型態對貓的影響。像是牠們住在城市還是鄉下?家裡有沒有小孩(人類的)?是單貓還是多貓家庭?貓咪可不可以自由外出遊蕩?等等。
結果也很有趣,研究發現可以外出的貓,冬天的活動量比夏天少;鄉下的貓比城市貓吃得多;家裡有小孩的貓,日常活動時間跟模式也會跟著孩子改變;年紀大的貓比較不愛動,單貓家庭的貓比多貓更愛躺著發懶。既使家裡有冷暖氣空調,貓的行為也仍受到外在的影響而有所改變。
這兩篇研究告顯示出,貓就算足不出戶,依然是對外界很敏感的動物。貓會跟著環境、氣候、家裡的人事物一起變化。如果有一天你家貓突然特別懶或超黏人,別急著覺得牠耍廢或故意,搞不好只是因為最近天氣或家裡有了小改變。更棒的是,這些感測跟分析技術,也可能變成未來的智慧貓項圈或電子病歷,幫飼主和獸醫師更早發現貓咪的異常,給牠們更好的照顧。
參考文獻:
1. Kölzsch, A., Buitendijk, H., Oldenkamp, R., Smit, L., Hooimeijer, J., & de Jong, I. C. (2024). How Lazy Are Pet Cats Really? Using Machine Learning and Accelerometry to Get a Glimpse into the Behaviour of Privately Owned Cats in Different Households. Sensors, 24(8), 2623.
2. Kölzsch, A., Buitendijk, H., Smit, L., & de Jong, I. C. (2024). Behaviour of Domestic Cats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Weather Conditions Using Collar-Mounted Accelerometers and Machine Learning. Animals, 15(5), 637.
簡單說,這不單純是牽涉個人美感或喜好,而是跟人類演化心理與大腦的獎勵機制有關。
在1940年代,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洛倫茲(Konrad Lorenz),就提出提出嬰兒圖式(英語:baby schema;德語:Kindchenschema)的概念,指出一組面部和身體特徵,使一個生物看起來「可愛」並觸發(「釋放」)其他人照顧它的動機。
人類大腦對大眼睛、圓臉、小鼻子、小下巴等特徵特別敏感,因為這些特徵與我們人類的嬰兒相似,會自動啟動我們的照顧本能。
貓咪的外型完全符合這種模式,牠們的臉型、小巧的粉紅鼻子、圓滾滾的大眼睛,全部都在強化我們護幼(奴化)的心理反應。
除了貓咪的臉部,柔軟的肉球和可愛的尾巴,是人類在跟貓接觸時常常關注的部分。研究發現,這類柔軟、有彈性、形狀圓潤的特徵會激發人類大腦的「觸覺愉悅區」,並與撫摸、擁抱、照顧等行為連結,增強情感連結和滿足感。
此外,有著漂亮三角形輪廓的貓耳朵,還能快速轉動、豎立、後折,是貓咪用來表達情緒和注意力的重要線索。
雖然目前沒有直接量化貓耳朵可愛程度的研究,但人類對動物耳朵微動的敏感度很高,因為那是非語言互動的一環。這或許跟「鏡像神經元」與「擬人化傾向」有關,當我們觀察到貓耳(或貓尾)做出反應,就會覺得貓對於我的互動有所回應,進而增強情感連結。
最後,貓咪的行為特性也是人類覺得可愛的一大主因。貓給人一種神秘、獨立,有時撒嬌、有時高冷,這種若即若離的特性,讓人產生更多情感想像空間。心理學家認為,這種不確定性反而讓人類更投入地追逐牠們的關注與好感。總結來說,有了這些特徵,貓咪不需要學會護衛、狩獵,寄生在人類家庭就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