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貓咪每天就是在家裡耍廢?研究發現,就連耍廢都廢的很不簡單!

 


千萬不要以為貓除了吃喝拉撒睡,就沒有別的事情好做(騷擾人跟其他貓不算啊)。最近有兩篇研究告訴我們,即使是在耍廢,貓也是箇中翹楚,牠們其實會跟著季節、天氣,甚至家裡的人一起微調每天的行程。你以為單純的耍廢,其實沒那麼簡單。

在2024年的一篇「Behaviour of Domestic Cats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Weather Conditions Using Collar-Mounted Accelerometers and Machine Learning」研究中,研究團隊找了七隻家貓,幫牠們戴上可以感應動作的項圈(加速度計,Accelerometer),記錄整整一年牠們吃飯、走動、躺著、舔毛的時間,同時追蹤每天的氣溫、濕度、日照長度、降雨量,再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分析。

結果發現,天氣熱的時候,貓會比較少走動,多躺、多舔毛;春夏日照變長,牠們的食慾跟夜間活動也跟著增加;遇到下雨或潮濕,貓會更宅,也更愛整理毛。

2025年的第二篇研究規模更大,題目是「How Lazy Are Pet Cats Really? Using Machine Learning and Accelerometry to Get a Glimpse into the Behaviour of Privately Owned Cats in Different Households」。這次找了28隻家貓,除了看季節,還加碼觀察家庭型態對貓的影響。像是牠們住在城市還是鄉下?家裡有沒有小孩(人類的)?是單貓還是多貓家庭?貓咪可不可以自由外出遊蕩?等等。

結果也很有趣,研究發現可以外出的貓,冬天的活動量比夏天少;鄉下的貓比城市貓吃得多;家裡有小孩的貓,日常活動時間跟模式也會跟著孩子改變;年紀大的貓比較不愛動,單貓家庭的貓比多貓更愛躺著發懶。既使家裡有冷暖氣空調,貓的行為也仍受到外在的影響而有所改變。

這兩篇研究告顯示出,貓就算足不出戶,依然是對外界很敏感的動物。貓會跟著環境、氣候、家裡的人事物一起變化。如果有一天你家貓突然特別懶或超黏人,別急著覺得牠耍廢或故意,搞不好只是因為最近天氣或家裡有了小改變。更棒的是,這些感測跟分析技術,也可能變成未來的智慧貓項圈或電子病歷,幫飼主和獸醫師更早發現貓咪的異常,給牠們更好的照顧。

參考文獻:

1. Kölzsch, A., Buitendijk, H., Oldenkamp, R., Smit, L., Hooimeijer, J., & de Jong, I. C. (2024). How Lazy Are Pet Cats Really? Using Machine Learning and Accelerometry to Get a Glimpse into the Behaviour of Privately Owned Cats in Different Households. Sensors, 24(8), 2623.

2. Kölzsch, A., Buitendijk, H., Smit, L., & de Jong, I. C. (2024). Behaviour of Domestic Cats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Weather Conditions Using Collar-Mounted Accelerometers and Machine Learning. Animals, 15(5), 637.

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為什麼人類會覺得貓咪「可愛」?

 

簡單說,這不單純是牽涉個人美感或喜好,而是跟人類演化心理與大腦的獎勵機制有關。

在1940年代,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洛倫茲(Konrad Lorenz),就提出提出嬰兒圖式(英語:baby schema;德語:Kindchenschema)的概念,指出一組面部和身體特徵,使一個生物看起來「可愛」並觸發(「釋放」)其他人照顧它的動機。

人類大腦對大眼睛、圓臉、小鼻子、小下巴等特徵特別敏感,因為這些特徵與我們人類的嬰兒相似,會自動啟動我們的照顧本能。

貓咪的外型完全符合這種模式,牠們的臉型、小巧的粉紅鼻子、圓滾滾的大眼睛,全部都在強化我們護幼(奴化)的心理反應。

除了貓咪的臉部,柔軟的肉球和可愛的尾巴,是人類在跟貓接觸時常常關注的部分。研究發現,這類柔軟、有彈性、形狀圓潤的特徵會激發人類大腦的「觸覺愉悅區」,並與撫摸、擁抱、照顧等行為連結,增強情感連結和滿足感。

此外,有著漂亮三角形輪廓的貓耳朵,還能快速轉動、豎立、後折,是貓咪用來表達情緒和注意力的重要線索。

雖然目前沒有直接量化貓耳朵可愛程度的研究,但人類對動物耳朵微動的敏感度很高,因為那是非語言互動的一環。這或許跟「鏡像神經元」與「擬人化傾向」有關,當我們觀察到貓耳(或貓尾)做出反應,就會覺得貓對於我的互動有所回應,進而增強情感連結。

最後,貓咪的行為特性也是人類覺得可愛的一大主因。貓給人一種神秘、獨立,有時撒嬌、有時高冷,這種若即若離的特性,讓人產生更多情感想像空間。心理學家認為,這種不確定性反而讓人類更投入地追逐牠們的關注與好感。總結來說,有了這些特徵,貓咪不需要學會護衛、狩獵,寄生在人類家庭就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參考文獻:

  1. Lorenz, K. (1943). Die angeborenen Formen möglicher Erfahrung. Zeitschrift für Tierpsychologie, 5, 235–409.
  2. Nittono, H., Fukushima, M., Yano, A., & Moriya, H. (2012). The Power of Kawaii: Viewing Cute Images Promotes a Careful Behavior and Narrows Attentional Focus. PLoS ONE, 7(9): e46362.
  3. Archer, J. (1997). Why do people love their pet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18(4), 237–259.
  4. Serpell, J. (2003). Anthrozoology: Studying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In D. J. Millot (Ed.), The Domestic Dog: Its Evolution, Behaviour and Interactions with People (pp. 279–29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