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不時流傳著許多關於貓咪的奇怪傳聞,例如可以呼喚貓過來的貓語“ma-ah”、黑碗增加貓飲水量、抱貓靠牆是否會用手去抵看智商等。
最近在X(原推特)上,有日本網友引用《中南米の猫は「香箱座り」をしない?知られざる猫の歴史と謎を調べてみた》這篇日文科普文,表示家貓可分成「新世界貓」與「舊世界貓」,且有行為上的差異。這讓我感到非常有趣,所以花了點時間考究,接下來我將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該文提到「新舊世界貓」可以根據2007 年的遺傳學研究,及2014 年的比較研究來分類;另外也提到,兩者雖無明確界線,但在行為上有差異等。如果你沒有看過這篇文章,我這邊列出文章摘要重點:
1.「貓的祖先是利比亞野貓」以及引用2007年的遺傳學研究,指出以 979 隻家貓、流浪貓、野生貓為樣本,確認所有家貓都是非洲/利比亞野貓(Felis silvestris lybica)的後代,並且馴化起源於近東地區 。
2. 提出將小型貓科動物依生態地區劃分為「舊世界種」(非洲/亞洲/歐洲)與「新世界種」(中南美洲)這種通俗分類,并列舉舊世界種(家貓、野貓、漁貓、猞猁、短尾貓、獰貓、薩凡納貓、獵豹等)與新世界種(虎貓、喬氏貓、美洲獅等) 。
3. 說明雖然兩者沒有明確界線,但在行為上有些差異,具體指出:
「舊世界種的貓會把前腳藏在身下『香箱座り』,新世界種則不會。」
「捕到小鳥時,舊世界種的貓通常不太拔羽毛,新世界種則會拔掉羽毛再吃。」
「舊世界種的貓會把排泄物埋入沙中,新世界種則不會。」
最後文章提到 2014 年研究指出,現代貓與古代貓相比有這些特徵差異,如記憶力更好、體型變小、下顎變短、腦變小、副腎變小、腸道變長可以消化人類剩食等。
這些內容非常有趣,網友也開始大量分享自家貓貓是舊世界還是新世界貓,甚至跑出異世界貓等。真的是這樣嗎?這樣說起來,「新世界貓」不就是貓版的Newtype(新人類)嗎!?
科學界對貓科動物(包括家貓)的分類,主要還是依照物種和品種(如家貓 Felis catus,野生原始種如非洲野貓 F. silvestris lybica 等)進行,並沒有「新世界」或「舊世界」這種分類標準。
換言之,在動物分類學上找不到任何嚴謹定義的「新、舊世界貓」的分組,該說法偏向依照貓的分布地區作為定義。
舉例來說,某些野生貓科物種僅分布於美洲(新世界),有些則分布於歐亞非(舊世界)。但家貓本身起源於舊世界,而世界各地的家貓又都屬於同一物種,因此,不存在科學上將現代家貓劃分為兩大“世界”類群的做法。
再來是在文章中,提到一些行為特徵來區分所謂「舊世界貓」和「新世界貓」,例如:趴卧姿勢(香箱坐 vs. 伸出前爪)、捕獵後是否拔毛進食(抓到鳥後直接吃還是先拔鳥羽)、是否主動掩埋排泄物等。
這邊我要先強調一下,目前這些行為差異沒有被科學研究證明可作為分類依據,更沒有實證研究支持將家貓依此劃分兩類,我一個一個來說明:
趴卧姿勢(香箱坐):所謂「香箱坐」是指貓將四肢收攏在身體下方、一副麵包狀放鬆趴著的姿勢。這其實是許多貓在感到安全放鬆時常見的姿勢,而伸展爪子趴著也只是另一種姿態。不同貓個體在不同情境下都可能採取各種趴卧姿勢,目前並無研究顯示某類貓只會採用特定姿勢。這種差異更可能取決於個性與當下舒適度,而非品種或血統差異。
捕獵進食行為:
有些說法稱「舊世界貓」抓到鳥會不拔毛直接吃,而「新世界貓」會先拔掉羽毛。實際上,家貓在捕獵小型獵物(如鳥、小型齧齒類)時的處理方式,主要取決於經驗和習性。有的貓可能會拔掉部分羽毛或毛皮再進食,有的則可能直接啃食 ;野外生存經驗豐富的貓可能傾向快速吞食獵物以防被搶走,但這在家養環境下並非固定規律。目前沒有科學文獻專門比較不同家貓群體在進食前是否「拔毛」的差異,因此此項並無可信的分類價值。
掩埋排泄物習性:
貓埋糞便通常被解讀為一種天性行為,用來隱藏氣味避免吸引掠食者或避免挑戰更強勢的同類。在野外,較弱小的貓科動物會掩埋排泄物以躲避天敵;但在安全的居家環境,一些家貓因為沒有威脅,可能就不再埋便(也可能跟貓砂材質喜好或髒污等有關)。這種變化是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後天習慣,不代表有遺傳上的分類差異。因此,某隻貓愛不愛埋便主要取決於安全感、領域意識和習慣等眾多因素,不能據此將貓劃分兩大類。
另外文中提到的兩個研究:
起源研究:2007 年的遺傳學研究確實存在,並證實現代家貓起源於約一萬年前近東地區被人類馴化的非洲野貓 。全球家貓共享這一單一起源。
馴化影響:2014 年的基因組研究屬實,揭示了家貓在馴化過程中的一些基因和形態變化,包括對記憶與恐懼等行為相關基因的選擇,以及符合「馴化綜合症」的身體變化(較小的腦與下顎、較小的腎上腺、較長的腸道等) 。這些改變使家貓更適應家庭環境,但本質上家貓仍與其野生祖先非常接近。
畢竟,每隻貓都有獨特的個性和行為偏好。縱使有人觀察到某些貓較“野性”(例如愛搞埋伏偷襲、會埋便便等),某些較“寵物化”(例如較黏人、不愛埋便等),這些差異更多是個體性格與成長環境使然 。
總而言之,「新世界貓」不像「新人類」那樣,可以藉由使用精神感應兵器、近乎超能力的預知等來跟「舊人類」區分。目前也缺乏科學實證及依據,支持能用行為差異來區分家貓的新舊世界屬性 。
雖然結果是讓人失望的,但從長遠面看來,特立獨行的「新世界貓」或許會在哪天誕生也說不定。畢竟只要人類還有變革的可能,貓就會持續凌駕在我們之上,有新人類的誕生,就會孕育出新世界的貓。
參考資料:
1. Driscoll et al., Science, 2007. The Near Eastern origin of cat domestication.
2. Montague et al., PNAS, 201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cat genome reveals genetic signatures underlying feline biology and domestication.
3. Live Science,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pet cat and a wildcat?
4. 中南米の猫は「香箱座り」をしない?知られざる猫の歴史と謎を調べてみ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