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貓咪每天就是在家裡耍廢?研究發現,就連耍廢都廢的很不簡單!

 


千萬不要以為貓除了吃喝拉撒睡,就沒有別的事情好做(騷擾人跟其他貓不算啊)。最近有兩篇研究告訴我們,即使是在耍廢,貓也是箇中翹楚,牠們其實會跟著季節、天氣,甚至家裡的人一起微調每天的行程。你以為單純的耍廢,其實沒那麼簡單。

在2024年的一篇「Behaviour of Domestic Cats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Weather Conditions Using Collar-Mounted Accelerometers and Machine Learning」研究中,研究團隊找了七隻家貓,幫牠們戴上可以感應動作的項圈(加速度計,Accelerometer),記錄整整一年牠們吃飯、走動、躺著、舔毛的時間,同時追蹤每天的氣溫、濕度、日照長度、降雨量,再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分析。

結果發現,天氣熱的時候,貓會比較少走動,多躺、多舔毛;春夏日照變長,牠們的食慾跟夜間活動也跟著增加;遇到下雨或潮濕,貓會更宅,也更愛整理毛。

2025年的第二篇研究規模更大,題目是「How Lazy Are Pet Cats Really? Using Machine Learning and Accelerometry to Get a Glimpse into the Behaviour of Privately Owned Cats in Different Households」。這次找了28隻家貓,除了看季節,還加碼觀察家庭型態對貓的影響。像是牠們住在城市還是鄉下?家裡有沒有小孩(人類的)?是單貓還是多貓家庭?貓咪可不可以自由外出遊蕩?等等。

結果也很有趣,研究發現可以外出的貓,冬天的活動量比夏天少;鄉下的貓比城市貓吃得多;家裡有小孩的貓,日常活動時間跟模式也會跟著孩子改變;年紀大的貓比較不愛動,單貓家庭的貓比多貓更愛躺著發懶。既使家裡有冷暖氣空調,貓的行為也仍受到外在的影響而有所改變。

這兩篇研究告顯示出,貓就算足不出戶,依然是對外界很敏感的動物。貓會跟著環境、氣候、家裡的人事物一起變化。如果有一天你家貓突然特別懶或超黏人,別急著覺得牠耍廢或故意,搞不好只是因為最近天氣或家裡有了小改變。更棒的是,這些感測跟分析技術,也可能變成未來的智慧貓項圈或電子病歷,幫飼主和獸醫師更早發現貓咪的異常,給牠們更好的照顧。

參考文獻:

1. Kölzsch, A., Buitendijk, H., Oldenkamp, R., Smit, L., Hooimeijer, J., & de Jong, I. C. (2024). How Lazy Are Pet Cats Really? Using Machine Learning and Accelerometry to Get a Glimpse into the Behaviour of Privately Owned Cats in Different Households. Sensors, 24(8), 2623.

2. Kölzsch, A., Buitendijk, H., Smit, L., & de Jong, I. C. (2024). Behaviour of Domestic Cats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Weather Conditions Using Collar-Mounted Accelerometers and Machine Learning. Animals, 15(5), 637.

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為什麼人類會覺得貓咪「可愛」?

 

簡單說,這不單純是牽涉個人美感或喜好,而是跟人類演化心理與大腦的獎勵機制有關。

在1940年代,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洛倫茲(Konrad Lorenz),就提出提出嬰兒圖式(英語:baby schema;德語:Kindchenschema)的概念,指出一組面部和身體特徵,使一個生物看起來「可愛」並觸發(「釋放」)其他人照顧它的動機。

人類大腦對大眼睛、圓臉、小鼻子、小下巴等特徵特別敏感,因為這些特徵與我們人類的嬰兒相似,會自動啟動我們的照顧本能。

貓咪的外型完全符合這種模式,牠們的臉型、小巧的粉紅鼻子、圓滾滾的大眼睛,全部都在強化我們護幼(奴化)的心理反應。

除了貓咪的臉部,柔軟的肉球和可愛的尾巴,是人類在跟貓接觸時常常關注的部分。研究發現,這類柔軟、有彈性、形狀圓潤的特徵會激發人類大腦的「觸覺愉悅區」,並與撫摸、擁抱、照顧等行為連結,增強情感連結和滿足感。

此外,有著漂亮三角形輪廓的貓耳朵,還能快速轉動、豎立、後折,是貓咪用來表達情緒和注意力的重要線索。

雖然目前沒有直接量化貓耳朵可愛程度的研究,但人類對動物耳朵微動的敏感度很高,因為那是非語言互動的一環。這或許跟「鏡像神經元」與「擬人化傾向」有關,當我們觀察到貓耳(或貓尾)做出反應,就會覺得貓對於我的互動有所回應,進而增強情感連結。

最後,貓咪的行為特性也是人類覺得可愛的一大主因。貓給人一種神秘、獨立,有時撒嬌、有時高冷,這種若即若離的特性,讓人產生更多情感想像空間。心理學家認為,這種不確定性反而讓人類更投入地追逐牠們的關注與好感。總結來說,有了這些特徵,貓咪不需要學會護衛、狩獵,寄生在人類家庭就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參考文獻:

  1. Lorenz, K. (1943). Die angeborenen Formen möglicher Erfahrung. Zeitschrift für Tierpsychologie, 5, 235–409.
  2. Nittono, H., Fukushima, M., Yano, A., & Moriya, H. (2012). The Power of Kawaii: Viewing Cute Images Promotes a Careful Behavior and Narrows Attentional Focus. PLoS ONE, 7(9): e46362.
  3. Archer, J. (1997). Why do people love their pet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18(4), 237–259.
  4. Serpell, J. (2003). Anthrozoology: Studying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In D. J. Millot (Ed.), The Domestic Dog: Its Evolution, Behaviour and Interactions with People (pp. 279–29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阿志頭的貓



這個「母胎阿志頭」不是後天剃出來的瀏海,而是天生的毛色分布。等等,我知道你說這個不是廢話嗎?但我還真的有聽過,有貓奴想幫貓剃這種造型(?)

回到正題,這類「帶帽子」的外觀,正式上被稱為「Van pattern」或「cap-and-tail pattern」。

在胚胎發育階段,黑褐色素細胞(melanocyte)會從脊椎兩側向全身擴散;如果帶有白斑基因(目前歸在 KIT 基因座),色素細胞的數量不足,就會在遷移過程中停留在頭頂與尾巴等較早到達、血流較豐富的區域,留下大片白色身軀與一頂深色「安全帽」。

這種基因表現有時候只剩下耳朵上方連成一圈,從正面看就像人類剪了齊劉海的蘑菇頭。因為色素細胞分布具有左右對稱與前後梯度的規律,所以渾然天成的阿志頭就誕生了,帥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貓語翻譯機A I

 

由於上週日(6/15),我在高雄寵物展現場談到關於貓語翻譯App的事情,就有網友跟我分享這則由「魚漿夫婦」粉專分享「貓語翻譯 AI」的消息。

我想先說,我並不反對,也不打算批判這類研究。相反的,我非常喜歡這種結合科技與動物行為想像的產物,我認為非常有趣!

長期在我粉專上的朋友,或許有發現我非常熱愛科幻題材,因為我相信,科技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從人性深處對理解與連結的渴望中誕生的。即使多數發展並非一蹴可及,也許十年、二十年後,正是因為今天的幻想,我們才踏出了未來的第一步。

回到正題,我們來談談這則最新發表的FGC2.3「貓語翻譯研究」。

這則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的《FGC2.3 Feline Vocaliz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Cat Translation Project》,來自一位名為 Vlad Reznikov 的開發者。他提出透過人工智慧(CNN、LSTM、Vision Transformer)訓練出一個能即時辨識 40 種貓咪聲種(vocal types) 的模型,並轉譯為人類語意。

這些聲種依用途分為五大類(飲食需求、日常生活、打鬥/防衛、發情/交配、抱怨/不適),舉例如下:

  • f140A:飢餓的喵喵聲
  • f150A:吃乾糧時的咬合聲
  • f180A:喝水時的啵啵聲
  • f275A:如廁後撥砂聲
  • f530A:打噴嚏聲
  • f520A:嘔吐聲

研究聲稱辨識準確率超過 95%,並期許未來能偵測貓咪的早期病痛訊號。

但這份研究從學術角度來看,目前仍屬早期構想,因為存在以下爭議與限制:

  1. 尚未經過同行審查:
    FGC2.3 僅以預印本形式發表於 ResearchGate,未經學術期刊審查,也未提供完整數據集、程式碼或重複驗證機制。研究中亦無公開聲音來源或聲音對應行為的影像紀錄。
  2. 研究主導者非行為學專家:
    Reznikov 本身並非動物行為或獸醫背景。他是美國科技公司 Pattern of USA Inc. 的創辦人與 CEO,在各平台自述中,強調的是 AI 模式辨識與跨領域應用,而非基礎行為科學研究。
  3. 語言風格偏重感性敘事:
    研究介紹中帶有大量強烈情感語彙與敘事風格(如「我想你了」「謝謝你一直在」),更像是一篇品牌敘事或行銷文本,而非嚴謹的科學語言。這樣的包裝容易強化人類情感投射,但不利於辨識其科學可信度。
  4. 聲音來源未必為「語音」:如「喝水聲」「撥沙聲」「打噴嚏聲」等,其實是由身體或環境所產生的機械音(non-vocal mechanical sounds),並不屬於行為學中定義的鳴音(vocalization)。這類聲音被納入語意分析,可能誤導讀者將所有聲響都視為「語言」。
  5. 部分內容屬誇張推論或概念誤用
    例如文中提及「貓可能有地方腔調/方言(dialect)」等說法,目前僅存在非常初步的行為觀察假設,尚無實證。再如將「撥沙聲」或「卡哩卡哩聲」視為語言訊號,也屬誇大延伸。
  6. 準確率與臨床應用間缺乏銜接驗證
    即使模型能區分「疼痛叫」與「飢餓叫」,但在真正臨床應用上,診斷仍需結合身體評估、血檢、觸診與影像。行為醫學研究普遍認為:聲音是重要的觀察線索,但無法單獨用於診斷疾病或痛苦。

那我們該怎麼看待這類研究?

誠如開頭所說,我認為這份研究最可貴的地方,不在於它是否已經做到了什麼,而是在於它正在嘗試表達人類對動物理解的渴望。

我們無需將它當作既成事實,也不該視之為笑話。它像一個尚未成型的夢,不穩定、帶著誤差,卻透露出一種人類最根本的溫柔與想像。

也許有一天,我們真的可以更準確地理解我們所愛的動物,哪怕只是一點點。

我們人類會編寫故事、創造傳說與信仰,是為了讓世界更有方向。而科技,則是讓我們一步步靠近那個方向的橋。這也是為什麼我樂見「貓語翻譯機」這種發展,即使它現在還不成熟,依然值得我們關注與期待。

※備註:FGC2.3 尚未經學術審查,且由科技創業者而非行為學專家主導,主要語言風格偏向感性敘述。分類中納入多項非語音性機械聲響(如撥沙聲、喝水聲),其對應語意尚無實證。模型準確率與臨床診斷之間亦無驗證橋接,建議僅作為創新方向之參考,勿作為行為或醫療依據。

參考來源

1. Reznikov V. FGC 2.3 Feline Vocaliz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Cat Translation Project.ResearchGate 預印本,2025 

2. Deni Ellis Béchard.What Is Your Cat Trying to Say? These AI Tools Aim to Decipher Meows.Scientific American,2025 

3. Pandeya YR 等.Domestic Cat Sound Classification Using Learned Features from Deep Neural Nets.Applied Sciences 8(10):1949,2018 

2025年6月16日 星期一

貓咪喜歡聽音樂?

或許你曾聽聞一篇「英國研究」,是關於乳牛聽音樂產乳量會增加的研究報告。同樣的,網路上也有不少宣稱能幫助貓咪舒壓的音樂,甚至有一張專屬貓的音樂專輯登上了科學期刊,這是什麼神奇的魔法?難道腦海中只要有:登~登↘️登↘️ 登↗️登↗️~登登登↘️的弦律,就能讓情緒獲得舒緩?發呆進入前三名了嗎?

這不是單純的都市傳說,而是有實驗支持的現象。2001 年牛津大學的研究(McCowan et al.)對乳牛播放不同類型的音樂後發現,節奏慢、旋律柔和的音樂(如古典樂)似乎能讓牠們產乳量略為增加;相反地,快節奏或重金屬音樂則沒有明顯效果。

研究推論,這樣的差異不是因為乳牛有「音樂品味」,而是緩和的音樂降低了牠們對環境刺激的警覺,進而減輕壓力反應。也就是說,音樂遮蓋了突發噪音(如機械聲、陌生人腳步聲等)與不規律聲音對乳牛造成的壓力,讓牠們維持平靜,更容易進入能分泌催產素的放鬆狀態。換句話說,音樂不是魔法,而是一種聲音環境設計。

以人類音樂為主的背景音(如鋼琴、古典樂、冥想音樂)確實有報告指出,部分貓咪在播放後展現出放鬆行為(如躺下、眨眼、舔毛),但這些反應並不一致,且容易受到個體經驗與情境影響。因此,許多行為學家認為這更多是環境安靜穩定、聲音節奏有規律的環境控制效應,而非貓咪真的享受人類音樂。

根據這些現象,美國的音樂家David Teie與神經科學家合作,於 2015 年將研究結果發表於《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期刊,標題為 “Cats prefer species-appropriate music”。這是一篇將動物音樂偏好納入實證設計的研究。他的作品《Music for Cats》不是給人聽的音樂,而是根據貓的感官偏好量身打造。

設計原則包括:頻率範圍對齊貓咪聽覺,使用比人類高頻許多的聲音(如模仿幼貓叫聲與鳥鳴);節奏模擬生理節奏,模仿呼嚕聲、吸奶聲與小型獵物腳步聲等自然生活節奏;沒有語言或語調,以避免混淆或引發壓力;節奏穩定、變化漸進,減少突發驚嚇。這些聲音元素構成一種對貓熟悉又不刺激的聲音環境。在實驗中,貓咪對 Teie 的音樂表現出比對巴赫或李斯特更積極的靠近、摩蹭與放鬆姿勢。

乳牛與貓咪的例子都指出一個關鍵:對大多數非人動物來說,「音樂」不是文化活動,而是一種可預測的聲音模式。這種模式若貼近牠們的感官偏好、能屏蔽環境噪音或模擬自然背景,就可能被視為安全並降低壓力。因此,比起問「貓喜歡聽什麼音樂?」我們或許更該設想,環境中是否有讓貓咪焦躁或分心的聲音?因為比起音樂,多數人跟動物更偏好安靜低壓的環境氛圍。

參考文獻:

1. McCowan, B., et al. (2001). Effects of music on milk yield in dairy cows. The Psychological Record.

2. Snowdon, C.T., Teie, D., & Savage, M. (2015). Cats prefer species-appropriate music.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166, 106–111.

3. Teie, D. (2016). Music for Cats. [Musical project, based on species-specific sound principles.]

4. Feng, L.C., et al. (2021). Music exposure reduces signs of stress in cats during veterinary visits.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23(3), 266–273.

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

貓咪偏愛的貓砂盆大小及貓砂類型

就在近期,日本有一篇熱騰騰的貓咪如廁研究文獻出爐啦。這項研究把焦點放在「貓砂盆大小」與「貓砂材質」上,因為這兩項目會深切影響到貓咪的如廁意願。結果證明,只要廁所合貓意,許多惱人的亂大小便問題往往迎刃而解。

這份由獸醫師與企業研究者合作的實驗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找來 78 隻住在貓咖啡的成貓,同時擺放 40、50、60 公分寬的開放式紙箱,再加上店內原本使用的小砂盆,以攝影機連續觀察三天。

結果顯示,貓咪用在 50 與 60 公分寬砂盆的次數加起來超過七成,而 40 公分盆和原本的小砂盆合計不到兩成。也就是說,只要寬度至少 50 公分、約為貓身長 1.5 倍,牠們就願意更頻繁地進出砂盆。

研究者特別提醒,日本住宅空間普遍較小,市售砂盆也跟著縮水,這可能正是家貓在貓砂盆以外地點排泄的隱藏成因。

第二階段則讓 46 隻貓分別使用三種常見的可凝結貓砂:礦砂、木屑砂、紙砂。三天觀察後,礦砂大幅領先,木屑砂與紙砂則明顯敬陪末座。對研究者而言,這再次呼應臨床經驗上,許多貓天生偏好顆粒細緻、可凝結、踩起來接近天然沙土質感的材質。

最關鍵的第三階段,把前兩項首選組合帶進 20 隻有亂尿行為的家貓環境裡。四週交叉試驗後發現,當貓咪獲得“大於50 公分寬砂盆+礦砂+5 公分深度”的完美貓砂盆後,貓在砂盆內如廁的次數顯著增加,盆外失誤與對貓砂盆的不滿意行為(例如空撥或不埋便)則同步下降。

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簡單卻常被忽略的訊息:對貓來說,貓砂盆不只是要講求乾淨,更要留意是否有足夠寬敞的空間,讓貓咪能舒適的使用。

比起先怪罪自己的貓尿不準,或是過度腦補貓咪亂尿尿的心態動機,不如優先檢查自己的貓砂跟貓砂盆。要記住,東西是你在買沒錯,但實際在用的可是貓。貓咪愛用與否,比你個人喜好更加重要。

參考文獻:

Takahashi R, Arai S, Kuwahara Y, et al. Litter box size and litter substrate affect defecation and urination behavior in cats and improve signs of elimination behavior problems. J Vet Med Sci. 2024 Apr 11. doi:10.1292/jvms.23-0577. PMID: 40204471.

2025年6月9日 星期一

貓咪後空翻?

從動物行為學角度來看,貓咪偶爾進行翻跟斗(例如後空翻、前滾翻等動作)其實是可能發生的。

畢竟貓科動物天生優異的柔軟度和平衡感,讓牠們能做出當身體顛倒時自動調整姿態、四腳朝地落下的翻正反射動作(righting reflex)。

尤其是那些年輕力盛的青少年小屁貓,不少遊樂過程都是追趕跑跳碰,玩的乒乒砰砰是常態,不要說後空翻,甚至是連續後空翻,在遊戲中屬正常現象。像我們家阿松,就很常在玩逗貓棒時在空中翻了一圈又一圈。

但如果你的貓平常沒在翻,突然開始亂滾呢?

這時就要提高警覺,因為有些身體不適也會讓貓出現類似翻跟斗的動作。

比如說,癲癇或神經異常可能會讓貓突然倒地翻滾、抽搐,甚至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牠可能眼神呆滯、對你沒反應,結束後還茫然無神。這種情況必須盡快就醫。

還有一種是前庭系統出問題。中耳炎、中風、甚至中毒都可能讓貓站不穩、歪一邊、一直翻倒,還可能有頭歪、眼球亂動的現象,這也一定要找獸醫。

另外也要小心情緒過度或壓力反應。有些貓太興奮或太焦慮時,會靠翻身來抒壓。你可能會看到牠邊打滾邊低吼,甚至對某個方向哈氣、攻擊。這也需要觀察環境中是否有壓力源,例如陌生人、貓味或吵雜聲音。

還有一種比較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就是身體搔癢或發情行為。貓咪身體癢(例如跳蚤、皮膚炎等)時,會一直在地上磨蹭翻滾。發情中的母貓,也可能會在地板上打滾、發出呼嚕聲來撒嬌,這都是比較正常的生理反應。

總而言之,只要你覺得怪,除了將貓咪的行為記錄下來,應儘早帶貓就醫。畢竟癲癇、中毒、中耳炎等問題拖不得,戒之慎之。